郭良: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副主任、哲学所副研究员
摘录:
互联网口述历史第一套丛书的出版,是功德无量的大事。一是国际视野:国内很多研究,很多评论,很多新闻报道,很少有这种真正的国际视野。二是中国声音:互联网由美国发起,大多数重要研究也是美国人做的,更不用说是关于互联网的历史,现在终于有了中国的声音。
现在是互联网大变局时代,从最初的真诚、理想化的互联网到现在出现的一系列问题,需要得到解决。方兴东的这套书使我们能够不忘初心,不忘最初创建互联网的目的。非常感谢方兴东团队做了这件事情,也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套书。
现场图片
发言内容:
首先祝贺互联网口述历史第一套丛书的出版,确实是功德无量的大事。我想说两点,一个是国内很多研究,很多评论,很多说的东西包括报道,难得有这种真正的国际视野,这是非常值得祝贺的。另外,美国人发起的互联网,大部分研究都是美国人做的,欧洲更多的是手机方面的研究。很高兴对互联网的研究,特别是互联网历史的研究,有了中国的声音,这个非常值得庆贺。
作为老朋友,我也见证了方兴东在这个项目上的执着,原来在北京的互联网实验室采访我的时候,有助手做一切技术工作。后来方兴东到巴黎这边来,我给当过几次车夫。见证了方兴东和钟布非常辛苦,背了一大堆的东西去采访,也没有助手。而且明知道这个访谈近期内出不来,但还是非常执着,一次访谈不够就两次,两次不够就三次。这种执着真是非常非常难得。
1996年我主编由人大出版社出版的七卷本《网络文化丛书》,我本人正好写的是互联网历史,书名跟方兴东这套书的名字有点巧合,叫《网络创世记》。
我觉得早期的网民非常单纯,非常真诚,都真诚的相信技术会改变社会,用现在的话说是一种正能量。到现在还记得,我参与的《世界互联网项目(WIP)》,研究各国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和社会影响,2000年美国团队在华盛顿发布第一份报告的时候,AOL总裁作为嘉宾发言,我印象特别深,这么多年一直记得,他最后一句话就是“这就是技术的力量”。
但是,这几十年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不同的东西。我们从一开始就笃信互联网是信息高速公路,会让我们更好地沟通,更容易得到信息,可以促进社会发展,但是我后来有关互联网使用也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包括03、05、07年的报告都得出结论:互联网更多的不是信息高速公路而是娱乐高速公路。
吴伯凡在《孤独的狂欢》(网络文化丛书)种引用了吉尔德的观点,认为网络媒体和电视、报纸这些被动接受的媒体不一样,读者可以自己可以获取信息,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。但是,现在看来,还是有很多问题。比如信息孤岛的问题,我们自己有自己的观点,自己有自己的立场,我们找信息的时候往往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,实际上还是与自己的兴趣和立场观点相近的信息。另外人工智能(AI)的发展,也专门给你智能推送,投你所好,这些推送过来的信息是不是我们原来想要的信息高速公路?
另外,我多年来一直强调,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描述互联网的话,这个词就是“开放”,我们一直真诚的相信互联网是开放的系统,它会让我们所处的环境更加开放,社会更加民主、信息更加自由。但现在看来也还是有很多很多的问题。记得大约是2002年,在华盛顿有位不是互联网圈内的朋友送给我一本书《Code》,主要就是讲信息技术使信息符号化,带来的不是开放,而是更有利于国家和大公司等等对普通人的控制。我后来推荐国内做了翻译,但似乎也没什么影响。
还有国家的概念,我们当初也真诚地相信互联网会使地球变小,成为“地球村”。记得ICANN有一年度的报告题目就是“同一个地球,同一个互联网”。不错互联网是全球的,但是每具体的个人都在具体的国家里,有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,需要遵守不同发法律法规。互联网公司在不同国家的发展也要遵守不同的法律法规。作为全球的互联网和不同的国家之间就有先天的矛盾。
所以,我赞成刚才梁宁讲的一个词叫“分水岭”。不敢说是百年一遇,但至少现在应该是一个互联网大变局时代,从最初的真诚、理想化的互联网到现在出现的问题,互联网将要怎么发展?方兴东这套书使我们能够不忘初心,不忘我们最初互联网要给人类带来什么?因此,我非常感谢方兴东这个团队做了这件事情,也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套书,再次祝贺这套书的出版!谢谢大家!
《互联网口述历史第1辑•英雄创世记》
会议相关文章